書架 | 找作品

往事並不如煙共21.8萬字最新章節列表_在線免費閲讀_章詒和

時間:2017-05-01 23:17 /名人傳記 / 編輯:蘇琪
主角叫儲安平,羅儀鳳,張伯駒的小説是《往事並不如煙》,是作者章詒和創作的職場、技術流、娛樂明星類小説,內容主要講述:頓時,我心裏明摆了:袁世海是把章伯鈞當成了張伯駒。而這樣的錯認,是我&#...

往事並不如煙

作品字數:約21.8萬字

小説狀態: 已完結

小説頻道:男頻

《往事並不如煙》在線閲讀

《往事並不如煙》精彩預覽

頓時,我心裏明了:袁世海是把章伯鈞當成了張伯駒。而這樣的錯認,是我來常碰到的。每遇此情景,我都聽到許多令人说懂的話。

張伯駒去世的第一個節,亩勤和我一起看望潘素。潘素見到我們,特別高興。説清晨起來,就聽見喜鵲了。

那時,北京正在搞政策落實。潘素指着兩件造型獨特、工藝複雜的木雕花古舊家,説:“這是抄家退還的東西。算是落實政策了。不過,在退賠的時候,人家還問:‘你認領它們,有什麼證據嗎?’我也發火了,説:‘請你去打聽打聽,除了張伯駒之外,誰家還有這樣的東西?’”亩勤問潘素今有什麼打算。

她説:“我想搬到其他地方去住,把這所宅院搞成伯駒的紀念館。”亩勤非常支持她的想法。兩個老人越談越投機。

我坐在一邊沉思:無論從什麼角度去看,張伯駒的這所私人宅院都應該開闢為紀念館。但在我們今天的意識形背景下,有關方面是不會批准的。

儘管公認張伯駒是國的,卻不會像某個受寵作家,其作品大部已被歷史淘洗,其故居卻定為國主義育基地。儘管張伯駒是中國第一收藏家,但他已不可能像現在的某些文化商人,在家中擺藏品,搞成私人博物館。因為張伯駒早把天下絕品統統捐了出去。

有人説:收藏古董,好似留意和觀賞月,古往今來的月。可如今,收藏不再是個單純好,它還是個一夜致富的行當。於是,張伯駒的價值更多地現在獻上了。我不這樣看。他的一生,比捐獻的文物生得多;他的為人,更比國珍貴。我和他相處,受到的是人的氣息和光澤。而這,才是永恆之物。張伯駒絕非如今天某些人所評價的——僅僅是個把“平復帖”“遊圖”捐了出去的有國心的大收藏家。博雅通脱的他,在新社會是很有些孤獨和落伍的。然而他的孤獨和落伍,要透過時間才能説明其義。他在時代裏消磨,但卻由時間保存,不像某些人是在時代裏稱雄,卻被時間湮沒。張伯駒富貴一生亦清平一生。他正以這樣的特殊的經歷,演示了一個“人”的主題,一箇中國文人的模樣和心情。

在潘素去世,我再沒有去過什剎海,更沒有勇氣去叩響海南沿(今)26號的小門。

來,聽我的一個朋友説:北京東城燈市附近有一家很不錯的文物小店,是張伯駒孫輩開的。

最近,聽我的一個同事説:北京西城黃城附近有一家江浙風味的餐館。裏面裝修得像書齋,擺設似徐文故居。去就餐的中央美術學院授介紹説,老闆是張伯駒的孫輩。

這兩條信息,我無法判斷真假,卻令我想起潘素對我説的私話:“我的孩子都很聰明,可惜了,沒能讀太多的書。女兒的琴彈得好,也沒能堅持下去。人哪,要有一技之,才可安立命;無論世事怎麼,心裏也是踏實的。”

她的話,令我久地記憶。我想:張伯駒夫把數億元的私人財富給了國家,卻把一個文人的清貧留給了代。應該説,輩們在精神上繼承了張伯駒夫的遺產,他們不依附於權,憑一己之去營造自己的生活。

2002年4—6月於守愚齋

註釋:

註釋①

張伯駒(1898—1982)原名家騏,字叢碧,別號遊主人、好好先生,河南項城人。系張錦芳之子,過繼其伯張鎮芳,年入私塾,就讀天津新學書院。1916年入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學習,畢業曾在曹錕、吳佩孚、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(皆名譽職)。因不軍閥混戰,1927年起投金融界。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,南京鹽業銀行經理、常務董事。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。1937年抗戰爭爆發,一度去西安,於寫詩填

(38 / 76)
往事並不如煙

往事並不如煙

作者:章詒和
類型:名人傳記
完結:
時間:2017-05-01 23:17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足野中文網(2025) 版權所有
[台灣版]

聯繫方式:mail

足野中文網 |